close
  似乎抱持著「做功德」的心態,把希望是最後一次的月報做了簡單的彙整。

  業務,大概是種不算太容易做的工作,至少在趨近完全競爭的市場裡,面對諸多難以找出差異化的競爭者裡是如此。也因為如此高度的競爭,因此需要策略、需要組織、需要功能,更需要執行。

  而報表分析與績效指標(Performance Index)的檢討,雖然大部分屬於「落後指標(Lagging Indicator)」,但在市場訊息萬變,即使找出領先指標(Leading Indicator)尚無法確認可信度高低之情況下,落後指標除可檢討目標執行是否確實之外,其實也可看出、甚至強顯出某些事物的績效不佳,進而作為應變計畫的實施依據。制訂出合乎組織目標的績效指標,絕對是管理者必須義無反顧,甚至強力檢討、要求的重要事項。

  策略,是為達組織目標,整合與分配既有及外來資源,並定義出行動方針的過程。說來簡單,但是如何設定出正確的目標,並確認出需求資源,進而貫徹執行力而實現目標,絕對是個知易行難的艱苦過程。

  策略的展開,是個「由上至下(Top-Down)」的明確過程,而「由下至上(Bottom-Up)」的過程,一般只能視之為既定策略下的反饋或修正。真正領導組織方向的是整體策略擬定,展開至下層,才有績效指標的達成檢討與行動精進。

  市場策略裡,簡單來說,就是紅海競爭的「價格策略」、藍海的「差異化」,跟既非紅海、亦非藍海,撿拾市場殘餘價值、別人不做的「夾縫集中」(真要歸類,也算是藍海一種)。三種策略裡,除了組織與市場的適應力外,如何依據策略定義出產品、甚或由產品而回推至組織策略,其實是必須首先清楚界定之事。當然,其中同時包括市場區隔與客戶篩選、客戶排序。

  有了切合主攻市場需求的產品,而後才可進一步衍生出市場行銷理常說的「4P」,亦即「Product(產品)」、「Price(價格)」、「Placement(通路)」,以及「Promotion(促銷)」。「4P」裡,其實存在著明確的先後次序與輕重緩急,沒了產品及價格、自然不會有通路及促銷。對於大部分業務員而言,總是被訓練催眠成「黑說成白、死說成活」、「再糟糕的東西都必須賣出去」的神風式愚勇。工作上,或許那種精神有所必要,但本質上,契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才是事半功倍的真正關鍵。

  當組織裡的市場行銷與業務,沒法根據組織目標訂出策略,就沒法看到組織的前景何在,唯一有的,大概就只能靠「多燒香、多保佑」了吧!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go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