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  如果說將來會蓬勃發展的工作領域是「市場行銷(Marketing)」、「工業設計(ID, Industrial Design)」與「運籌管裡(Logistics)」,似乎也不全然正確。

  似乎,原本想法中的「研發(R&D, Research & Development)能力」,仍然伴著引領市場走向的成敗關鍵。

  消費市場的興起,過去的生產導向轉入顧客導向,供應商提供產品,消費者就只能默默接受的情況不復存在。代之的是消費者的眾多需求差異,如何確實掌握、甚至「預測」消費者需求,進一步定義契合市場的產品規格與功能,成為企業掌握獲利來源的唯一方法。因此,「市場行銷」能否掌握市場,根據企業本身發展進程狀態及可允資源,定義並區隔出正確利基市場,並推出適切產品,成為企業永續經營,甚至生存與否的絕對關鍵。

  至少,對企業與顧客本身的關係而言,決定生意能成與否,不是「做賺錢(Profit)」、不然就「做營業額(Revenue)」,再不然就是「做名聲(Credit)」。如何在市場需求、市場區隔,與企業獲利間做出適當調配,似乎是「市場行銷」可強力主導的重要項目。

  市場品牌的眾多競爭與琳瑯選擇,同時使得產品「功能」與「品質」反而並非主導消費需求的唯一因素。「好看」且「好用」甚至成為超乎功能或品質的重要關鍵。至少,買手機時一字排開的上百款選擇,對消費者而言,必定是先挑「順眼」的手機,然後才是比功能、比價格。似乎,「工業設計」的誘人與否,反而成為是否能夠讓消費者、甚至市場青睞的「訂單贏得門檻(Order Qualifier)」,甚或是「訂單贏得因素(Order Winner)」。

  似乎,消費市場對於「順眼」設計產品的劇烈加溫,逐漸使得過去「Q、C、D、S(品質、成本、交期、顧客滿意)」的基本要求更添挑戰。同時,「好用」與「功能」之間,也面臨了的諸多取捨,也許,功能多,並不意謂著好用,如何應用約翰前田(John Maeda)所著「簡單的法則」中所提及的「縮小(Shrink)」、「隱藏(Hide)」與「賦加(Embody)」來看待功能取捨,亦成為工業設計中的顯著挑戰。而工業設計,同樣成了消費市場裡決定產品接受度的重要因素。

  而產品製造運作機制的全球化,同時帶動物流運籌的無國界。如何掌握可能高達十多個百分比的物料及成品運送成本,同時縮短物流時程,並加快產品上市速度(Time to Market),似乎「運籌管裡」的良善與否,是數十年不變的關鍵項目,過去如此、現在如此、將來更是如此。

  產品相關零組件的生產基地「群聚化(Clustering)」,是數十年來的發展趨勢之一,然而,經濟生產規模的確保與策略性材料的來源獵尋,同樣考驗著企業的營運能力。而不論生產端運籌管理的如何極佳化,最終產品中間倉庫、配銷中心,乃至零售商店的物流運作仍然無法避免。加諸以消費意識高漲、顧客為大的積極意識,同樣促使「逆供應鍊(Reverse Supply Chain)」的日益重要,如何達成運籌管理的各種課題,成為生產成本降低、即時供給並達成顧客滿意、庫存成本風險控制等多項製造關鍵因素的決定指標。

  回歸產品本身,雖然最終產品(End Product)各項「整合方案(Total Solution)」及「整合晶片(SoC, System on Chip)」的急遽發展,使得大部分研發逐漸轉型成為「成熟技術」的導入應用實行單位。然而,如此角度卻進一步使得企業本身淪入產品不具差異特性,純粹拼成本、拼價格的流血競爭「紅海」漩渦中。以研發本質而言,摒除既有成熟技術應用的量產導入外,欲保持必要競爭力,則需投注先進技術的前端研發。

  先進技術的研發,除了新應用、新功能的發展外,如何使既有應用或產品架構更簡單、同時使材料更廉價並更簡單,甚至製程技術更方便,同時巨幅影響的企業生存競爭優勝劣敗。新應用與新功能,使得產品領先競爭者,而產品更簡單、製成技術更方便,則是提高企業成本競爭的最佳武器。

  除「市場行銷」、「工業設計」與「運籌管理」之外,具備強大的「研發能力」,同時將產品需求逐步落實並進一步改善製成、降低成本,成為企業存活下去的唯一主要關鍵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go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